數字解讀政府工作報告:經濟增速趨緩 民生指標給力
7.5% GDP增長7%—8%成新常態
7.5%,這是繼去年增速目標首次“破8”調低至7.5%之后,第二年定為這一數值。“7.5%左右的目標,與潛在增長率是大體協調的。”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,經濟增長速度不是越高越好,必須符合經濟規律,充分考慮潛在增長能力。2011年一季度以來,我國經濟連續7個季度放緩,經濟出現結構性減速,到2012年四季度企穩回升。但是,這并不表明中國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。那么,實現7.5%的目標難不難?[詳細]

3.5% CPI不具大幅反彈基礎
“今年CPI目標定為3.5%,是合理的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,這一預期目標略高于2012年實際數2.6%,是綜合考量有利、不利因素的結果,既考慮了今年通脹壓力,又充分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,同時為理順能源資源價格留出空間。今年1月,CPI環比上漲1%,創下1年來的最高值。有人擔心,物價將進入回升周期,今年會出現大幅反彈。過去5年,3年CPI上漲超過了預期目標,今年的目標能實現嗎?[詳細]

630萬套 保障房力度不減反增
從2011年的1000萬套,到去年的700萬套,再到今年的630萬套,保障房新開工的數量不斷減少,是不是意味著政府對保障房建設的力度有所減小?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說,在數字減少的背后,實際上是保障房建設更加科學、務實,覆蓋范圍不斷擴大,保障力度不減反增。朱中一表示,盡管新開工數量在逐年減少,但由于工程建設有兩叁年時間的周期,實際上在建數量這幾年不斷增加。今年在建項目將超過1700萬套,為歷年之最。[詳細]

10% 養老金實現“九連增”
2005年至2012年,國家已連續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,累計月人均增加1021元,2012年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。這一項惠民生政策,持之以恒格外難得,彰顯了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。不過,山東煙臺市市長王良代表提醒說,由于歷史原因,當前企業退休人員與事業退休人員待遇仍存差距,需要在今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繼續解決。那么養老金連調,未來是否會出現支付難的問題?[詳細]

900萬 促進就業有新招
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,這一目標和前4年相同。實際看,近幾年就業完成形勢均比較好。不過,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00萬人,且在當前經濟復雜多變狀況下,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,完成高質量的就業并不容易。山東藍翔職業培訓學院院長榮蘭祥代表說,九成學生考大學,一成學生上技校,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比例恰恰相反。就業結構性失衡和就業理念偏差,凸顯出就業市場的新挑戰。[詳細]

280元 新農合保大病也顧小病
衛生部新農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汪早立說,去年人均240元的標準,已讓農民在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達到75%左右,實際補助比提高到55%,這一數字在2011年時還不到50%。汪早立說“:在這個基礎上,今年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,將再次提高農民看病的報銷水平,更有力地減輕農民看病的負擔。”[詳細]

2萬億 教育投入花在刀刃上
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超2萬億元,今后還要繼續增加。教育是強國之本,去年國家教育經費支出已達國內生產總值4%以上的目標。今后投入還將加大,但如何花好錢更為關鍵,要堵住浪費漏洞,百姓也有權知道教育經費信息。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首次達到4%。那么,如何才能用好這筆錢?[詳細]

政府報告中的“數字經”:10個道變化 10個話未來
從“數字變化”角度讀政府工作報告
報告提出在“2013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.2萬億元,比去年預算增加4000億元,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,代地方發債3500億元”,“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目標擬定為13%左右”。因“結構性減稅的滯后效應,今年財政收入增長不會太快,但財政剛性支出增加,特別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,保持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,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是必要的”,中央財政赤字比2012年5500億元預算額增加了3000億元,代發地方債比2012年2500億元預算額增加了1000億元。[詳細]

數讀政府工作報告:數字記錄中國變化
從一萬五千字的政府報告中,我們可以發現一系列數字,這些數字記錄著中國在過去5年之內的發展,記錄著過去5年政府工作的重點與核心,也預示著未來國家發展的方向與趨勢,通過數字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也是最好不過的方式。仔細對比每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,我們都能發現數字的變化,這些數字的變化也記錄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改變。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發現政府為民生工程作出的努力,也可以看出有些問題還亟待努力與改善。[詳細]

“民生數據”引領中國前進路徑
聚焦兩會:數字中的民生希望
政府報告中民生工程措施具體、目標明確,“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,今后還要繼續增加;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%;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,今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萬套、新開工630萬套……”種種民生問題的回應,仿佛都說到人們的心坎上。一個個數字,傳遞給百姓的是一個可以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希望。[詳細]

從“GDP至上”到“民生優先”的轉變
溫家寶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。報告關于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,依然十分亮眼。尤其是縱向來看,從以往的“GDP至上”到這些年來的“民生優先”,乃至適度普惠的社會福利制度安排,這樣的轉型來之不易,值得格外珍視。換屆之年,這一串擴大民生投入的數據,無疑也是“民生優先”理念的“接力”。“民生數據”指引著未來幾年的發展,要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”,縮小收入分配差距,加大民生投入,無疑是改革的重要路徑。[詳細]
